从中医和现代医学角度来看,“很困却睡不着”确实可能与“气血不足”相关,但也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,避免单一归因。
先明确:“气血不足”为何会导致“困却睡不着”?(中医视角)
中医认为,“气血”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,尤其是睡眠与“心、脾”关联密切——
心主神志,血养心神:气血不足时,心脏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濡养,“心神”就容易处于“虚浮不宁”的状态:明明身体疲惫(气虚导致精力不足,所以“很困”),但心神无法安定下来(血虚无法“锚定”神志,所以“睡不着”),表现为“身体累到想躺,脑子却轻轻飘飘、静不下来”,甚至伴随多梦、易醒。
脾为气血生化之源:若平时饮食不规律、思虑过多,会损伤脾胃功能,导致气血生成不足;而气血不足又会反过来加重脾胃虚弱,形成“气血虚→睡不好→脾胃更弱→气血更虚”的循环,进一步加剧“困却失眠”的情况。
通常这类人群还会伴随其他气血不足的典型症状,比如:白天头晕乏力、面色苍白/萎黄、嘴唇指甲偏淡、月经量少(女性)、稍微活动就气短、手脚冰凉等。若同时有这些表现,“气血不足”的可能性会更高。
别忽视:“困却睡不着”也可能是这些现代医学因素(避免漏判)
除了气血不足,现代生活中很多常见问题也会导致“身体疲惫但大脑清醒”,需逐一排查:
睡眠节律紊乱:比如白天补觉过多、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,导致身体“该困时不困,该醒时不醒”,即便很困,大脑也处于“习惯性兴奋”状态,难以进入深度睡眠;
焦虑/压力情绪:心里装着未完成的事、对未来的担忧,会让大脑持续处于“低负荷运转”状态——身体因疲劳想睡,但大脑因焦虑“不敢停”,表现为“躺床上翻来覆去,越想睡越清醒”,甚至伴随心跳加快、胡思乱想;
身体慢性疲劳/亚健康:长期过度劳累(比如加班、带娃)、缺乏运动,会导致身体肌肉紧张、代谢变慢,看似“很困”,实则是“身体机能紊乱的疲惫”,而非“正常的睡眠需求”,入睡自然困难;
环境/习惯影响:比如睡前喝了咖啡、茶,或刷手机让眼睛/大脑受蓝光刺激,抑或卧室温度过高/过低、光线过亮,都会干扰睡眠信号,导致“困意被抵消”。